因篇幅关系,只列出前 100 个书的成语
成语 | 解释 | 出处 |
---|---|---|
niú jiǎo shū shēng牛角书生 | 比喻勤奋读书的人。 | 《新唐书 李密传》:“以蒲鞯乘牛,挂《汉书》一帙角上,行且读。” |
zhī shū tōng lǐ知书通礼 | 有才学,懂礼仪。 |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116回:“看了柴进、燕青出言不俗,知书通礼,先自有八分欢喜。” |
zuǒ tú yòu shū左图右书 | 见“左图右史”。 | 明·郑棠《长江天堑赋》:“桂楫兰舟,左图右书。” |
yǎng wū zhù shū仰屋着书 | 仰:脸向上;着:写。形容一心放在著作上。 | 《梁书 南平元襄王伟传》:“下官历观世人,多有不好欢乐,乃仰眠床上,看屋梁而着书。千秋万岁,谁传此者。” |
tōng shū dá lǐ通书达礼 | 谓通诗书,懂礼仪。 | 明·冯梦龙《喻世明言》第二卷:“原来田氏是东村田贡元的女儿,倒有十分颜色,又且通书达礼。” |
zhī shū míng lǐ知书明理 | 有才学,懂礼仪。 | 老舍《骆驼样子》:“仿佛谁都是混帐,只有他自己是知书明理的君子人。” |
yǒu jiǎo shū chú有脚书厨 | 戏称记闻精确、知识渊博的人。 | 宋·龚明之《中吴纪闻·有脚书厨》:“[龚程]自幼读书于南峰山先都官墓庐,攻苦食淡,手未尝释卷。记问精确,经传子史,无不通贯。,乡人号为‘有脚书厨’。” |
huáng má zǐ shū黄麻紫书 | 见“黄麻紫泥”。 | 清·钱谦益《福建道监察御史赠通议大夫大仆寺卿谥忠毅李公墓志铭》:“黄麻紫书,照耀夜壑。” |
shū quē jiǎn tuō书缺简脱 | 简:古代书写的竹、木简;脱:丢失。指书简散佚残缺。 | 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楚元王传》:“礼坏乐崩,书缺简脱,朕甚闵焉。” |
zhèn bǐ jí shū振笔疾书 | 振:挥动;疾:迅速。挥动笔杆,急速地写起来。形容文思敏捷或写字的速度很快。 | 《清朝野史大观·学使以快短明衡文》:“题纸一下,不可构思,振笔疾书,奔往交卷。” |
hú míng yú shū狐鸣鱼书 | 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乃丹书帛曰‘陈胜王’,置人所罾鱼腹中。卒买鱼烹食,得鱼腹中书,固以怪之矣。又闲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,夜篝火,狐鸣呼曰‘大楚兴,陈胜王’。”后因以“狐鸣鱼书”指起事者动员群众的措施。 | 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乃丹书帛曰‘陈胜王’,置人所罾鱼腹中。卒买鱼烹食,得鱼腹中书,固以怪之矣。又閒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,夜篝火,狐鸣呼曰‘大楚兴,陈胜王’。” |
zhù shū lì yán著书立言 | 著:写作;立:成就;说:学说。写书或文章,创立自己的学说。 | 明·李贽《焚书·童心说》:“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,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?” |
yǐ shū wéi yù以书为御 | 按照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去驾驭马匹。比喻死守教条,难以成事。 | 《战国策·赵策二》:“谚曰:‘以书为御者,不尽于马之情。以古制今者,不达于事之变。’” |
shǐ bù jué shū史不绝书 | 史书上不断有记载。形容历史上经常发生同类的事情。 | 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》:“公卿大夫相继于朝,史不绝书。” |
pù shū jiàn zhú曝书见竹 | 谓睹物思人。 | 清·浦起龙《<史通通释>序》:“网搜佣钞,敦复力最勤,未卒事病亡,每一展卷,不胜曝书见竹之感。” |
qìng bǐ nán shū罄笔难书 | 罄:尽,完。砍完所有的竹子做成书简也难以写完。形容事情多得写不完。 | 郭沫若《洪波曲》第八章:“他们分发到战区以后,所经历的各种艰难困苦,那真是罄笔难书。” |
yú shū yàn xìn鱼书雁信 | 见“鱼书雁帖”。 | 《雍熙乐府·古调石榴花·闺思》:“总是伤情别离,则这鱼书雁信,冷清清杳无踪迹。” |
yú shū yàn bó鱼书雁帛 | 见“鱼书雁帖”。 | 清·李渔《闲情偶寄·器玩·制度》:“则笺简二字中,便有无穷本义,鱼书雁帛而外,不有竹刺之式可为乎?” |
mù bù shí shū目不识书 | 谓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;不甚识字或不识字。 | 宋·司马光《涑水记闻》第16卷:“目不识书,而能口占作诗,颇有才思。” |
kēng rú fén shū坑儒焚书 | 坑:活埋;焚:烧。焚毁书籍,坑杀书生 | 汉·孔安国《〈尚书〉序》:“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,焚书坑儒,天下学士逃难解散。” |
fèn bǐ jí shū奋笔疾书 | 奋笔:提起笔来。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。 | 宋 张克庄《题方汝一班师赞后》:“或隐匿未彰,而奋笔疾书;或一语之乖谬,或一行之谄曲,虽其人之骨已朽,必绳以《春秋》之法,读之使人汗出。” |
míng shū jǐn zhóu名书锦轴 | 书:书写,记载;锦轴:史书。把名字留在史书上。 | 《神童诗·劝学》:“遗子黄金宝,何如教一经,姓名书锦轴,朱紫佐朝廷。” |
xián huà xiū tí,shū guī zhèng zhuàn闲话休题,书归正传 | 题:通“提”,提说。指不要紧的话不必说了,还是回到正题上来。 | 鲁迅《呐喊·阿Q正传》:“便从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所谓‘闲话休题,书归正传’这一句套话里,取出‘正传’两个字来,作为名目。” |
shū shēng lǎng lǎng书声朗朗 | 形容读书声音清朗而响亮。 | 清 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二十三回:“ 走过闹市,只听那些居民人家,接二连三,莫不书声朗朗。” |
zuò yōng shū chéng坐拥书城 | 见“坐拥百城”。 | 孙百刚《郁达夫外传·风雨茅庐》:“达夫的书,我们一向知道是多的……但从前住的都是弄堂小房子,没有一间正式的书房,所以未窥全豹。经现在这么陈列一番,真是坐拥书城,洋洋大观了。” |
bǐng bǐ zhí shū秉笔直书 | 秉:握。书写史实不隐讳。 | 清 曾朴《孽海花》第35回:“我是秉笔直书,悬之国门,不能增损一字。” |
bái miàn shū láng白面书郎 | 犹白面书生。指只知读书,阅历少,见识浅的读书人。有时含贬义。亦泛指读书人。 | 唐 白居易《重过秘书旧房因题长句》:“昔为白面书郎去,今作苍颜赞善来。” |
xié shū pì zhuàn邪书僻传 | 邪:淫邪不正;僻:不正。淫邪不正的书籍和传记。 |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29回:“原来宝玉自幼生来有一种下流痴病,况从幼时和黛玉耳鬓厮磨,心情相对,如今稍知些事,又看了些邪书僻传……” |
duō duō shū kōng咄咄书空 | 《晋书·殷浩传》载殷浩虽被黜放,口无怨言,但终日书空作“咄咄怪事”四字。后以“咄咄书空”形容失志、懊恨之态。 | 《晋书·殷浩传》载殷浩虽被黜放,口无怨言,但终日书空作“咄咄怪事”四字。 |
fán shū kēng rú燔书坑儒 | 同“焚书坑儒”。 | 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地理志下》:“并六国,称皇帝,负力怙威,燔书坑儒,自任私智。” |
shū fú zhòu shuǐ书符咒水 | 书:书写;符:符篆;水:神水。泛指道士作法的迷信活动。 | 宋·胡仔《苕溪渔隐丛话前集·秦少游》:“高斋以谓‘少游尝为道士,书符咒水’,又诬也。” |
shū xiāng rén jiā书香人家 | 同“书香门第”。 | 清·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三十六回:“原来是个仕宦书香人家,怪不的他得夫人那样明理。” |
xián huà xiū tí,shū guī zhèng zhuàn闲话休提,书归正传 | 提:提说。指不要紧的话不必说了,还是回到正题上来。 | 王朝闻《论凤姐》第16章:“闲话休提,书归正传;看来袭人自己,日子也并不太好过。” |
shū jiàn piāo líng书剑飘零 | 书剑:书籍和宝剑;飘零:漂泊,流落无依。做官或从军,离乡背井,漂泊在外,久游未归。 | 元·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一本第一折:“小生书剑飘零,功名未遂,游于四方。” |
mù bù zhī shū目不知书 | 见“目不识书”。 | 清·侯方域《豫省试第一》:“后赵石勒目不知书,然常使人读《汉书》,勒卧听之。” |
zhù shū lì shuō着书立说 | 着:写作;立:成就;说:学说。写书或文章,创立自己的学说。 | 清 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35回:“将南京元(玄)武湖赐与庄尚志着书立说,鼓吹休明。” |
qìng bǐ nán shū磬笔难书 | 极言事实多,即使用完笔也难写全。磬,通“罄”。《吕氏春秋·明理》:“此皆乱国之所生也,不能胜数,尽荆越之竹,犹不能书。”《旧唐书·李密传》:“磬南山之竹,书罪未穷;决东海之波,流恶难尽。” | 《吕氏春秋·明理》:“此皆乱国之所生也,不能胜数,尽荆越之竹,犹不能书。”《旧唐书·李密传》:“磬南山之竹,书罪未穷;决东海之波,流恶难尽。” |
záo yíng nà shū凿楹纳书 | 谓藏守书籍以传久远。 | 《晏子春秋·杂下三十》:“晏子病,将死,凿楹纳书焉。谓其妻曰:‘楹语也,子壮而示之。’” |
shū shēng láng láng书声琅琅 | 形容读书声音响亮。 | 清 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》卷三:“明季有书生独行丛莽间,闻书声琅琅,怪旷野那得有是。” |
héng shí chéng shū衡石程书 | 见“衡石量书”。 | 宋·李纲《建炎进退志·总叙下之上》:“近君子而远小人,虽不亲细务,大功可成;不然,虽衡石程书,卫士传餐,亦无益也。” |
lǎo hǔ jiè zhū,xiàng gōng jiè shū老虎借猪,相公借书 | 相公:旧指读书人。比喻东西正合自己的心愿,到手后就据为己有。也比喻各有各的爱好。 | |
hǎo lóng shài shū郝隆晒书 | 指人腹中装书,很有学问。 | 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排调》:“郝隆七月七日日中仰卧,人问其故,答曰:‘我晒书。’” |
yú jiān yàn shū鱼笺雁书 | 泛指书信。 | 明·史叔考《醉罗歌·题情》套曲:“泪痕一线罗裙绣裾,相思两字鱼笺雁书。” |
yìng yuè dú shū映月读书 | 利用月光来照明读书。形容家境清贫,勤学苦读。 | 《南史 江泌传》:“泌少贫,昼日斫屧为业,夜读书随月光,光斜则握卷升屋,睡极堕地则更登。” |
zhé jié dú shū折节读书 | 折节:改变过去的志趣和行为。改变旧习,发愤读书。 | 《后汉书·段颎传》:“颎少便习弓马,尚游侠,轻财贿,长乃折节好古学。” |
zǒu bǐ jí shū走笔疾书 | 走笔:笔行得很快;疾书:快速地写。形容写字熟练、快速。也形容文思敏捷,文章写起来很快。 | |
dù shū chóng蠹书虫 | 蛀书的虫子。比喻读死书的人。 | 唐·韩愈《杂诗》:“岂殊蠹书虫,生死文字间。” |
chóng shū niǎo zhuàn虫书鸟篆 | 书:字体。字体像鸟虫。借指外国文字。 | 清·李宝嘉《文明小史》第50回:“巡捕传进一个洋式片子来,上面写着虫书鸟篆,说有位洋老爷拜会大人。” |
qí niú dú hàn shū骑牛读汉书 | 形容刻苦攻读。 | 《新唐书 李密传》:“(李密)闻包恺的缑山,往从之。以蒲韀乘牛,挂《汉书》一帙角上,行且读。” |
shū xiāng mén hù书香门户 | 见“书香门第”。 | 沙汀《祖父的故事·老太婆》:“[丈夫]是个所谓书香门户子弟。” |
zhěn jí shī shū枕籍诗书 | 枕籍:纵横相枕而卧。比喻沉溺于诗书之中,没有真本领。 | 汉·桓宽《盐铁论·殊路》:“夫重怀古道,枕籍诗书,危不能安,乱不能治。” |
wéi yǒu dú shū gāo惟有读书高 | 高:高尚。只有读书求进取才是高尚的行径。 | 元·柯丹丘《荆钗记·会讲》:“世上万般皆下品。思量惟有读书高。” |
shū kōng duō duō书空咄咄 | 语本南朝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、黜免》:“殷中军被废,在信安,终日恒书空作字。扬州吏民寻义逐之,窃视,唯作‘咄咄怪事’四字而已。”后因以“书空咄咄”为叹息、愤慨、惊诧的的典实。 | 语出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、黜免》:“殷中军被废,在信安,终日恒书空作字。扬州吏民寻义逐之,窃视,唯作‘咄咄怪事’四字而已。” |
zhěn jīng jí shū枕经籍书 | 枕着经,垫着书。形容酷嗜读书,以书为伴。 | 《文选·班固〈答宾戏〉》“徒乐枕经籍书,纡体衡门,上无所蒂,下无所根。”吕向注:“枕经典而卧,铺诗书而居也。” |
jiā shū dǐ wàn jīn家书抵万金 | 比喻家信的珍贵。 | 唐·杜甫《春望》诗:“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” |
piāo líng shū jiàn飘零书剑 | 古时谓文人携带书剑,游学四方,到处飘泊。 | 明·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》第56回:“如今虽是飘零书剑,家里也还有一百亩田,三四带房子住着。” |
qín qí shū huà琴棋书画 | 弹琴、弈棋、写字、绘画。常以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。 | 宋 孙光宪《北梦琐言》卷五:“唐高测,彭州人。聪明博识,文翰纵横。至于天文历数,琴棋书画,长笛胡琴,率梁朝朱异之流。” |
yú shū yàn tiē鱼书雁帖 | 泛指书信。 | 明·高濂《绛都春序·题情》套曲:“空接,鱼书雁帖,反教人添哽咽。”明·王九思《绛都春序·四时闺怨》套曲:“盼征鸿在天外,行列,烦寄却鱼书雁帖。” |
shū xiāng mén dì书香门第 | 书香:指上辈有读书人的家庭。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。 | 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40回:“如今眼看书香门第是接下去了,衣饭生涯是靠得住了,他那个儿子只按部就班的也就作到公卿。” |
gōng chē shàng shū公车上书 | 公车:汉代官署名。指举人进京应试。特指入京会试的士人上书言事。 | 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东方朔传》:“朔初入长安,至公车上书,凡用三干奏牍。” |
zhī shū shí zì知书识字 | 指有文化修养。 | 明·冯惟敏《朝天子·自遣》曲:“海翁,命穷,百不会,千无用。知书识字总成空。” |
jīn shū tiě quàn金书铁券 | 铁券:古代帝王赐给功臣的铁制凭证。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 | 唐·罗隐《代武肃王钱缪谢赐铁券表》:“赐臣金书铁券一道。” |
cì gǔ dú shū刺股读书 | 比喻刻苦攻读。 | 《战国策·秦策一》:“(苏秦)读书欲睡,引锥自刺其股。” |
wén ruò shū shēng文弱书生 | 文弱:文雅而体弱。举目文雅,身体柔弱的读书人。 | 南朝 宋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 赏誉下》:“士龙为人,文弱可爱。” |
qìng zhú nán shū罄竹难书 | 罄:尽;竹:指可供制成竹简的竹子;书:写。用尽竹子也难以写完。后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。多形容罪恶累累。 | 《旧唐书 李密传》:“磬南山之竹,书罪未穷;决东海之波,流恶难尽。” |
zhōng shū jūn中书君 | 毛笔的别称。 | 宋·苏轼《自笑》:“多谢中书君,伴我此幽栖。” |
dān shū tiě qì丹书铁契 | 丹书:用朱砂写字;铁契:用铁制的凭证。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。文凭用丹书写铁板上,故名。 | 《汉书·高帝纪下》:“又与功臣剖符作誓,丹书铁契,金匮石室,藏之宗庙。” |
shí lǐ zhī shū识礼知书 | 懂得礼仪,熟知诗书。 | 清·夏敬渠《野叟曝言》第58回:“此乃罪臣家属,寂没入官,姓木名难儿,温柔贤淑,识礼知书,兼通数学。” |
shí nián dú shū十年读书 | 谓长期努力于学业。 | 《宋书·沈攸之传》:“攸之晚好读书,手不释卷,《史》、《汉》多所谙忆,常叹曰:‘早知穷达有命,恨不十年读书。’” |
shū jì piān piān书记翩翩 | 书记:书籍,记事的书面文字;翩翩:形容举止洒脱,风姿秀美。形容文采优美,文风尚雅。 | 三国·魏·曹丕《与吴质书》:“元瑜书记翩翩,致足乐也。” |
fēi shū zǒu xí飞书走檄 | 迅速地书写文件。 | 唐·李白《送程刘二侍御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》诗:“绣衣貂裘明积雪,飞书走檄如飘风。” |
héng shí liàng shū衡石量书 | 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天下之事,无大小皆决于上,上至以衡石量书,日夜有呈,不中呈不得休息。”古时文书用竹简木札,以衡石来计算文书的重量,因用以形容君主勤于国政。亦作“衡石程书”。 | 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天下之事,无大小皆决於上,上至以衡石量书,日夜有呈,不中呈不得休息。” |
dú shū jūn zǐ读书君子 | 旧时称有志操有学问的人。 | |
shū quē yǒu jiàn书缺有间 | 泛指古书残缺已有多年。 | 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五帝本纪》:“《书》缺有间矣,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。” |
yuè shū chì shéng月书赤绳 | 月下老人的婚姻簿和红绳。月下老人根据婚姻簿上的记载,把红绳系在男女两方的脚上,使之结为夫妻。指婚约。 | 明·胡文焕《群音类选·<四喜记·大宋毕姻>》:“幸蓝桥玉杵先投,信月书赤绳难换。” |
dān shū bái mǎ丹书白马 | 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享有世袭爵位和免罪等特权的证件时,宰白马歃其血,以示坚守誓约,后人称为“丹书白马”。 | 《汉书·高惠高后文功臣表》:“申以丹书之信,重以白马之盟。”颜师古注:“白马之盟,谓刑白马歃其血以为盟也。” |
lín chí xué shū临池学书 | 临:靠近,挨着。指刻苦练习书法。 | 《晋书 卫恒传》:“弘农张伯英者,因而转精甚巧。凡家之衣帛,必书而后练之。临池学书,池水尽墨。” |
zhàng qì zhí shū仗气直书 | 仗:依靠,凭借。指坚持正义,毫不隐讳地写出真相。 | 《陈书·后主纪》:“其有负能仗气,摈压当时,……亦宜去此幽谷,翔兹天路。” |
zuǒ shū yòu xī左书右息 | 喻倒行逆施。 | 《管子·七法》:“不明于法而欲治民一众,犹左书而右息之。”尹知章注:“息,止也……人右手能书,而左手不能书也。今反用左手书而右手息而不动倒行逆施之譬。” |
tān shū ào bǎi chéng摊书傲百城 | 比喻藏书之富或嗜书之深。 | 北魏李谧博览群书,无意做官,将家产都花在收罗书籍上。经他细加审订的书有四千卷之多。他有句名言:“丈夫拥书万卷,何假南面百城!”意即只要有万卷书,又何必做管辖百城的官。事见《魏书 李谧传》。 |
yìng xuě dú shū映雪读书 | 利用雪的反光读书。形容读书刻苦。 | 《宋齐语》:“孙康,家贫,常映雪读书。” |
yǔ jūn yī xī huà,shèng dú shí nián shū与君一夕话,胜读十年书 | 与你谈一晚上话,让我受益匪浅。形容跟别人交谈的时间虽短,受益却很多。 | 清·刘鹗《老残游记》第九回:“子平听说,肃然起敬道:‘与君一夕话,胜读十年书!真是闻所未闻!’” |
niú jiǎo guà shū牛角挂书 | 比喻读书勤奋。 | 《新唐书·李密传》:“闻包恺在缑山,往从之。以蒲鞯乘牛,挂《汉书》一帙角上,行且读。” |
mǎn fù shī shū满腹诗书 | 博学多才,文章写得好。 | 宋·陆游《梦与刘韶美夜饮乐甚》:“岸巾谈笑今谁记,满腹诗书只自愚。” |
shū xiāng tóng chòu书香铜臭 | 书香:读书的家风;铜臭:铜钱上的臭味。指集书香和铜臭于一体的书商。 | 清·孔尚任《桃花扇·逮社》:“何物充栋汗车牛,混了书香铜臭。贾儒商秀,怕遇着秦皇大搜。” |
yǒu jiǎo shū chú有脚书橱 | 比喻学识渊博的人。也指脱离实际食古不化的书呆子。 | 宋·龚明之《中吴记闻》:“程信民记闻精确,乡人号为有脚书厨(橱)。” |
jiè shū liú zhēn借书留真 | 指借别人的书,抄写后留下正本,把抄本还给别人。 | 《汉书·河间献王传》:“从民得善书,必为好写与之,留其真。” |
yī jiè shū shēng一介书生 | 一介:一个。旧时读书人的自称或对普通读书人的雅称。 | 唐·王勃《秋日登洪州滕王阁饯别序》:“勃三尺微命,一介书生。” |
qì shū juān jiàn弃书捐剑 | 比喻胸怀大大志的人不屑于小事。 |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籍少时,学书不成,去学剑,又不成。项梁怒之。籍曰:‘书足以记名姓而已,剑一人敌,不足学,学万人敌。’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。” |
zhī shū dá lǐ知书达礼 | 知、达:懂得。有文化,懂礼貌。形容有教养。 | 《群音类选 牧羊记 卫律说降》:“奈何所见不同,更不知书达礼。” |
zhǐ chǐ zhī shū咫尺之书 | 书信。古代书写用木简,信札之简长盈尺,故称。 | 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书,暴其所长于燕,燕必不敢不听从。”宋·苏洵《上欧阳内翰第一书》:“欲徒手奉咫尺之书,自托于执事,将使执事何从而知之,何从而信之哉?” |
cái shū xù xīn裁书叙心 | 写了这封信表述心意。 | |
shì dài shū xiāng世代书香 | 世世代代都是读书的人家。 |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57回:“林家虽贫到没饭吃,也是世代书香人家,断不肯将他家的人丢给亲戚,落的耻笑。” |
yōng shū bǎi chéng拥书百城 | 比喻藏书极其丰富或嗜书之深。 | 《魏书 逸士传 李谧》:“丈夫拥书万卷,何假南面百城!” |
zhù shū lì shuō著书立说 | 著:写作;撰述;立:建树;成就;说:学说。写书或文章;创立自己的学说。也作“著书立言”。 | 清·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三十五回:“将南京元(玄)武湖赐与庄尚志著书立说;鼓吹休明。” |
yǎng wū zhù shū仰屋著书 | 仰:脸向上;著:写。形容一心放在著作上。 | 《梁书·南平元襄王伟传》:“下官历观世人,多有不好欢乐,乃仰眠床上,看屋梁而著书。千秋万岁,谁传此者。” |
bàn shí zhōng shū伴食中书 | 指执政大臣庸懦而不堪任事。 | 《宋史 胡铨传》:“孙近傅会桧议,遂得参知政事,天下望治有如饥渴,而近伴食中书,漫不敢可否事。” |
záo zhù qǔ shū凿柱取书 | 谓秉承先人的遗训。 | 王闿运《常公神道碑》:“公体山川之醇气,禀玉石之上灵,凿柱取书,安弦习礼。” |
jù ān dú shū据鞍读书 | 在马背或驴背上读书。后多形容学习勤奋。 | 《渊鉴类函·驴三》:“江邻几调蓝山尉,骑驴赴官,第据鞍读书,至迷失道,家人求之乃觉。” |
píng ān jiā shū平安家书 | 报告家人平安的书信。 | 元·郑光祖《倩女离魂》第三折:“我如今修一封平安家书,差人岳母行报知。” |